成都房协-球盟会官方登录平台入口app
作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2年全市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将从
科技发展应用和
行业管理治理等方面如何开展?
在严守安全底线
提升质量水平等方面又将如何施策?
本期请看建筑科技发展处
建筑建材管理处、质量与安全监管处
成都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
成都市绿色建筑监督服务站
成都市建设工程材料监督服务站的
重点工作处长(主任)说
梁怡

建筑科技发展处处长
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转型新机遇
构建建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实施设计赋能推进品质提升。
加强设计质量管控,不断提升建筑绿色品质。
一是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在疫情、双碳及生育政策调整大环境下,开展建筑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研究,推进建筑空间灵活可变的结构形式,推进住宅建筑结构主体与装饰装修一体化设计,鼓励勘察设计协会发挥专业优势,激活行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引导设计方式转变,鼓励采用绿色设计理念,运用数字设计手段,在设计端贯彻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文件及技术标准要求,配合做好设计牵头的全过程咨询。三是强化质量监管,出台勘察质量管理、勘察设计审查管理文件及处罚办法,完善图审质量检查机制,推进多专业设计协同,提升设计品质。
实施科技赋能推进创新发展。
围绕建筑品质提升、效能提标,鼓励科学研究,促进建筑技术进步。
一是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牵头组织住建领域科技项目申报工作,鼓励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探索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推进建筑绿色技术创新,在建筑绿色化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重点做好高质量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的创新研究,形成更多创新成果。
三是抓好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开展超低能耗、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和装配式装修试点示范,以政府投资、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加大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示范应用。
实施数字赋能推进转型升级。
推进“数字住建”建设,协同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实现行业转型和可持续。
一是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进bim技术应用标准编制和平台建设,建设装配式标准化部品部件bim模型库,鼓励先行先试,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雏形。
二是深入推进住建领域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围绕行业数据汇聚整合,开展数据治理行动,促进高质量数据接入“住建大数据中心”,丰富住建决策平台可视化内容。
三是做好“新城建”统筹推进工作,继续落实“月度调度”等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5项试点推进,落实市政府“更加重视‘新城建’惠民”要求,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着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实施机制赋能推进支撑保障。
落实全过程管理要求,强化政策支撑和标准支持,加强鼓励和引导。
一是深化城市体检评估,将绿色发展纳入城市体检指标评估,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体系,细化体检颗粒度,强化结果应用,将体检结果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建成体检信息平台,科学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是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推进《成都市绿色建筑促进条例》《成都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成都市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导则》等编制出台,实施绿建标识评价管理,研究制定配套文件。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申请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专项资金,完善申报及分配办法,同步用好川渝住博会和机会清单发布机制,扩大绿色低碳发展成效,优化营商环境。
谢利军

建筑建材管理处处长
把握机遇 奋发有为
不断推动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不断夯实企业基础实力,打造“成都建设”品牌。
一是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评选全市建筑业“二十强”企业,制定培育方案,加强服务指导。支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资质升级和增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助力企业科技研发。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鼓励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并予以信用激励。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股权结构,形成股权激励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强化资源整合互补。
优化完善工程组织模式,促进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培育一批能够独立承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设计 施工”双资质企业。鼓励设计、监理及工程咨询企业向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转型。对独立承担工程总承包项目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项目的企业给予鼓励。
二是示范打造标杆项目。积极推动工程总承包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试点示范工作,遴选一批示范项目,加强跟踪服务指导,树立行业标杆,推广先进经验。
三是优化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监督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服务技术标准、招标文件模板及合同范本,进一步优化工程组织模式。
大力实施内强外引战略,促进企业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来蓉企业服务指导。支持国内优秀建筑业企业来蓉发展。鼓励大型建筑类央企、国企与本地优质企业采取“结对子”“大带小”等方式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二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支持本地企业开拓区域市场,根据企业在市域外(含市外、境外)完成产值的年度增量(增幅)予以鼓励,并对“走出去”完成产值高、增长幅度大的企业予以公开表彰。
深入推进产业工人培育,提升工程质量品质。
一是打造新型技能形成体系。坚持“以技能为导向,以考核为核心”的培育理念,遵循“以考促训、训考分离、评用衔接”的总体原则,利用信息网络、在建工地、实训基地、专业院校等优质资源,为广大农民工提供“线上下线”结合的技能提升途径。
二是实施产业工人星级认定。全面推进产业工人技能考核和星级评定工作。星级认定结果与产业工人个人实名信息挂钩,为后期的劳务撮合、差异化监管和行业激励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举办“蓉城技能人才大赛”。每年筹备举办成都市建筑职业技能人才大赛,对获奖团队予以通报表扬,作为建筑产业工人示范企业遴选指标。对获奖的参赛选手按规定推选为“成都工匠”或授予“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
周军

质量与安全监管处处长
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助推城市建设高品质发展
强化行业监督指导,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规范,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二是加强监督指导。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并纳入信用管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区(市)县住建部门工作考核,压实部门监管责任。
三是履行牵头责任。牵头做好全市住建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督促相关单位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全面压实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强化投入保障。督促建设单位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全面履行质量安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职责。
二是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积极推广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全面培育缺陷保险市场,通过市场监管实现住宅工程品质提升。以检测信用信息评价为抓手,加强预拌混凝土、钢筋、防水保温等材料检测管理。
三是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紧盯建筑施工、既有房屋安全等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加强春节、两会、五一、大运会、国庆和党的二十大重要时段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四是抓好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实施工现场“六必须、六不准”以及扬尘防治“六个100%”要求,严格按照重污染天气预警要求,重点从土石方作业、运渣车、涉及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工序等方面强化监管,确保施工现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五是加强工地疫情防控。督促指导区(市)县住建部门,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全面落实工地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做好人员排查、重点场所、应急处置等工作,保障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大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建设工地智慧管理。
一是拓展应用场景建设。深化施工质量、安全、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智慧应用场景建设,加强政企数据联动和跨部门协同治理,提升行业监管服务水平和效能。
二是实现智慧“一网统管”。集成项目审批、工程设计、建筑材料、物业管理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住建系统“一网统管”,助力智慧蓉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质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张鸣昌

成都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站站长
抓监管、强指导、重服务
助推我市住建领域高质量发展
和行业转型升级
抓实抓细监管,坚决守住底线。
一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采取“线上 线下”方式全覆盖监管,针对性开展防高坠、防坍塌、防汛、消防等专项整治,重点开展汛期深基坑安全评估、起重机械第三方检测,确保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二是持续开展建筑工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采取市区两级、执法部门联动方式,切实抓好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工地管控,针对性开展工地非道路移动机械、涉vocs施工专项整治,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年内新创建绿色工地20个。
三是督促工地常态化落实防疫措施。配合做好突发疫情期间工地人员排查、核酸检测、接种及应急处置工作,做到相关人员应排尽排、应检尽检、应接尽接、应隔尽隔。
四是推进“智慧监管”深度应用。深化拓展智慧工地平台应用场景,扎实推进实名制管理,创新推进深基坑及起重设备自动化监测系统上线试点。
强化行业指导,助推提升企业本质水平。
一是强化标准政策引领。完成《四川省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标准》新编、《成都地区深基坑设计施工技术标准》修编;出台《成都市建筑起重机械租赁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推进行业重点风险防范、市场规范。
二是强化队伍培育。指导市建协举办第二届“成都市建筑业安全讲师大赛”,培植驻蓉企业安全骨干200名;开展“送服务到企业”活动,计划对15家企业1500名管理人员组织业务培训;开展2批次我市产业工人安全技能培训。
三是强化创先培优。指导企业、项目对标国内、省内一流标准创建示范工程。年内力争创评国家3a工地2个,省市级观摩工地5个。
树牢服务理念,持续改进作风。
一是坚持为民服务。以生态惠民示范工程为引领,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施工噪声扰民、环境安全等合理诉求,持续保障环城生态区生态修复(二期)工程顺利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确保投诉回复处理率100%、满意率95%以上。
二是突出重大项目保障。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安排工作专班,继续做好天府国际机场配套项目、轨道交通项目、成德大道北延线、东西轴线等省市重点项目安全监管,确保顺利竣工投用。
三是切实服务基层。围绕管理权限下放后区(市)县安监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年内完成区(市)县指导全覆盖,开展集中业务培训6次。
何磊

成都市绿色建筑监督服务站站长
贯彻落实双碳决策部署
高质量推进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高质量推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发展。
一是坚持为民服务。以生态惠民示范工程为引领,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施工噪声扰民、环境安全等合理诉求,持续保障环城生态区生态修复(二期)工程顺利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确保投诉回复处理率100%、满意率95%以上。二是突出重大项目保障。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安排工作专班,继续做好天府国际机场配套项目、轨道交通项目、成德大道北延线、东西轴线等省市重点项目安全监管,确保顺利竣工投用。三是切实服务基层。围绕管理权限下放后区(市)县安监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年内完成区(市)县指导全覆盖,开展集中业务培训6次。
高质量推动建筑工业化与科技创新。
加强建筑工程装配率监管,落实《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部品部件信息芯片系统应用技术标准》《成都市装配式建筑设计导则及施工图审查要点》,完成建材标识系统三期和信息芯片推广应用,制定成都市建筑工程装配率管理政策措施,构建“施工图设计为引领、信息芯片为基础、标准政策为支撑、信息系统为抓手”的建筑工程装配率数字监管体系。推进建筑领域科技创新,完成《四川省烧结隔墙板应用技术标准》《四川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建筑应用技术标准》编制,积极开展光伏(发电玻璃)、空气源热泵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
加强支部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绿色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省委、市委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市住建局党组中心工作,以强化党建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党员干部开拓创新、勇毅前行,切实把学习、工作成效转化为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强化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为保障,坚持对党员干部从严教育、管理和监督,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队伍,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代正才

成都市建设工程材料监督服务站站长
着力构建建材使用管理长效机制
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建材使用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推进管理规定落地见效。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监督管理规定(试行)》,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在建材信息诚信申报管理、重要建材使用、质量检测、监督抽查、信用评价等环节实现一体化监管。
二是做好建材监管信息系统运行及管理。强化对企业落实建材信息诚信申报管理、重要建材使用信息报送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实现建材使用全程可追溯。
三是完善建设工程材料使用信用管理体系。补充完善涉及建材使用的施工、监理和检测单位的信用评价标准,并按照建材使用信用评价要求做好信用评价和结果应用工作。
推动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散装水泥工作目标管理。根据省住建厅和市住建局下达的散水目标任务,将目标分解下达各区(市)县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禁现”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完成省住建厅下达的年度散装水泥推广工作计划指标。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环保搅拌站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四川省绿色环保搅拌站建设、管理和评价标准》和我市绿色生产考核细则,加强对我市预拌混凝土和砂浆搅拌站绿色生产的监督检查,督促区(市)县对属地内未达到绿色生产标准要求的搅拌站抓好整改落实。
三是强化预拌混凝土、砂浆生产企业信用监管。按照《成都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2022版)》相关要求,深入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加强信用评价结果推送和应用工作。四是修订《成都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试行)》。梳理我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预拌混凝土和砂浆搅拌站的设立、生产、运输、使用及其监督管理的相关规范要求,推动全市预拌混凝土和砂浆行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绿色、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
一是推动企业绿色建材认证。按照国家、省关于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相关政策规定,搭建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以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作为先行试点,推进建设工程施工、监理、供应商单位开展绿色建材采信入库工作,增加绿色建材产品供给,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开展碳足迹论证。开展以预拌混凝土和砂浆为突破口,依托国家认可单位(机构)进行碳足迹认证,实现建设领域建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绿色、新型建材溯源和信息化管理。充分运用成都市建材监管信息系统,精确掌握我市工程项目绿色、新型建材供应和使用情况,建材质量管控情况,实现绿色、新型建材应用全程可追溯。